用電子管制作的功放,被發燒友稱作膽機。電子管自1904年英國工程師菲利明(Fleming)發明,1914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開始生產,已經歷經一個世紀。到了資訊時代的今天,電子管在電子世界的大部分領域已銷聲匿跡,被體積小、壽命長、重量輕、耗電省的電晶體取而代之。但在一些中短波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發射機等特殊領域中,電子管還擁有無法代替的地位,特別是在音響發燒器材的龐大隊伍中,電子管還有著電晶體無法體現的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用電子管制作的高保真音訊功率放大器、雷射唱機、Hi-Fi前置放大器和等化器等音響器材,以其獨有的特色、醇厚優美的音質,被一批喜歡膽機的音響發燒友和懷舊的老音樂謎所推崇。
隨著電子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管本身及電子管電路的設計和製造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同時也隨著發燒友們自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電腦CAD技術的引進,為發燒友們自己動手安裝高保真的膽機,打下了良好基礎。當發燒友們陶醉在自己安裝的膽機推動音箱所產生的這種在Hi-Fi歷史上嶄新的柔美醇厚“原汁原味”音響效果時,一定為這全新的玩法而心曠神怡。
有過裝機實踐的發燒友一定明白,製作一台膽機,即使使用統一器材,用統一電路,倘若整機的結構裝配工藝水準不同,品質性能就可能有很大差異。由於工藝結構不妥,可能人為地千萬雜訊和其他干擾,甚至引起自激嘯叫;整機放大器級數愈多,增益越高,結構工藝的要求就愈嚴格。高增益和穩定性是一對矛盾,增益越高不穩定的可能性越大,矛盾的解決,除電路上採取各種穩定措施加以控制外,還有賴於整機的結構工藝來實現,何況在膽機的雜訊電平中,電路設計原因造成的只占30%,而70%取決於整機工藝結構設計和安裝。為此筆者根據自己在裝實踐過程中經驗和體會,對膽機的整機佈局結構及裝配工藝談幾點意見。
一、元器件的排列佈局
1、電子管功放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輸出變壓器、電源變壓器、電位器和電阻、電容等元件。它們都座落在金屬底板上,因為金屬底板是導體,對隔離電磁場是有效的,但應儘量避免使用磁性金屬材料做底板,因為磁性金屬材料是順磁性的,它會使各種變壓器的漏磁在底板上傳播造成干擾源,一般採用金屬鐵底板較好。為了防止放大器前後級之間電場和磁場的影響,排線電路佈局要合理,電路佈局的不合理,易造成高寄生振盪,一般都按電路的前後順序作一字型排列,不能隨意胡亂安排,切不可前後級排成U型。元件的分佈要考慮信號傳輸路徑最短,干擾最小,身歷聲膽機的整體佈局要對稱,分佈均衡,以保證多聲道電路的對稱性和平衡性。
2、電源變壓器與輸出變壓器都必須是磁感應器件,由於製作工藝、採用材料等原因,難免會產生較大的洩漏磁場,它們之間的擺位應儘量相距遠些,並注意它們磁通的方向,使相應位置晝避免電磁感應交連,一般採取遠離或垂直放置。周圍元件的引線不要距離變壓器輸入端引線太
近,否則易產生交流聲和自激。也可在變壓器周圍包上一層銅皮,且兩頭焊接,使至短路。有條件的話,可把變壓器裝在有良好導磁率的遮罩罩內。
3、各放大級電阻、電容等元件儘量靠近各級電子管,引線原則上要求晝短,以免干擾信號竄入放大通道。音量控制電位器至功放級的連線較長,最好採用遮罩線(又叫隔離線),遮罩線的外金屬網層一端接地,另一端不接地。電子管陽極回路和柵極回路中元件、引線走向勿勿平行,且距離遠些,以減少陽極和柵極間的分佈電容Cga’。
4、輸入回路和去耦電感線圈不要直接安裝在機座上,而應該用絕緣膠木或塑膠件支撐起,距離座1cm左右為好,以減少磁力線穿入底板形成渦流,以至造成功率損失或引起干擾。
二、關於接地的處理
這裡的“地”是指電源的公共端,在膽機中就是金屬機座。接地點安排合理與否,對抑制自激和雜訊有很重要的關係,接地點的混亂是造成電子管放大器指標變劣的重要大原因。接地應本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安排。所謂大分散,就是身歷聲膽機各聲道多級放大器的各個接地點,不要集中在一點接地,而要分散開;所謂小集中,就是同一級放大器電路中,電阻、電容等元件的接地點,都集中於一點接地。這樣可減少各聲道的各級放大器電路的電流,通過對地電阻產生降壓,而形成正回饋網路,導致互相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