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tube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用電子管制作的功放,被發燒友稱作膽機。電子管自1904年英國工程師菲利明(Fleming)發明,1914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開始生產,已經歷經一個世紀。到了資訊時代的今天,電子管在電子世界的大部分領域已銷聲匿跡,被體積小、壽命長、重量輕、耗電省的電晶體取而代之。但在一些中短波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發射機等特殊領域中,電子管還擁有無法代替的地位,特別是在音響發燒器材的龐大隊伍中,電子管還有著電晶體無法體現的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用電子管制作的高保真音訊功率放大器、雷射唱機、Hi-Fi前置放大器和等化器等音響器材,以其獨有的特色、醇厚優美的音質,被一批喜歡膽機的音響發燒友和懷舊的老音樂謎所推崇。  

隨著電子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管本身及電子管電路的設計和製造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同時也隨著發燒友們自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電腦CAD技術的引進,為發燒友們自己動手安裝高保真的膽機,打下了良好基礎。當發燒友們陶醉在自己安裝的膽機推動音箱所產生的這種在Hi-Fi歷史上嶄新的柔美醇厚“原汁原味”音響效果時,一定為這全新的玩法而心曠神怡。 

有過裝機實踐的發燒友一定明白,製作一台膽機,即使使用統一器材,用統一電路,倘若整機的結構裝配工藝水準不同,品質性能就可能有很大差異。由於工藝結構不妥,可能人為地千萬雜訊和其他干擾,甚至引起自激嘯叫;整機放大器級數愈多,增益越高,結構工藝的要求就愈嚴格。高增益和穩定性是一對矛盾,增益越高不穩定的可能性越大,矛盾的解決,除電路上採取各種穩定措施加以控制外,還有賴於整機的結構工藝來實現,何況在膽機的雜訊電平中,電路設計原因造成的只占30%,而70%取決於整機工藝結構設計和安裝。為此筆者根據自己在裝實踐過程中經驗和體會,對膽機的整機佈局結構及裝配工藝談幾點意見。 

一、元器件的排列佈局 

1、電子管功放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輸出變壓器、電源變壓器、電位器和電阻、電容等元件。它們都座落在金屬底板上,因為金屬底板是導體,對隔離電磁場是有效的,但應儘量避免使用磁性金屬材料做底板,因為磁性金屬材料是順磁性的,它會使各種變壓器的漏磁在底板上傳播造成干擾源,一般採用金屬鐵底板較好。為了防止放大器前後級之間電場和磁場的影響,排線電路佈局要合理,電路佈局的不合理,易造成高寄生振盪,一般都按電路的前後順序作一字型排列,不能隨意胡亂安排,切不可前後級排成U型。元件的分佈要考慮信號傳輸路徑最短,干擾最小,身歷聲膽機的整體佈局要對稱,分佈均衡,以保證多聲道電路的對稱性和平衡性。 

2、電源變壓器與輸出變壓器都必須是磁感應器件,由於製作工藝、採用材料等原因,難免會產生較大的洩漏磁場,它們之間的擺位應儘量相距遠些,並注意它們磁通的方向,使相應位置晝避免電磁感應交連,一般採取遠離或垂直放置。周圍元件的引線不要距離變壓器輸入端引線太

 

 

 

 

 

 

近,否則易產生交流聲和自激。也可在變壓器周圍包上一層銅皮,且兩頭焊接,使至短路。有條件的話,可把變壓器裝在有良好導磁率的遮罩罩內。 

3、各放大級電阻、電容等元件儘量靠近各級電子管,引線原則上要求晝短,以免干擾信號竄入放大通道。音量控制電位器至功放級的連線較長,最好採用遮罩線(又叫隔離線),遮罩線的外金屬網層一端接地,另一端不接地。電子管陽極回路和柵極回路中元件、引線走向勿勿平行,且距離遠些,以減少陽極和柵極間的分佈電容Cga’ 

4、輸入回路和去耦電感線圈不要直接安裝在機座上,而應該用絕緣膠木或塑膠件支撐起,距離座1cm左右為好,以減少磁力線穿入底板形成渦流,以至造成功率損失或引起干擾。 

二、關於接地的處理 

這裡的“地”是指電源的公共端,在膽機中就是金屬機座。接地點安排合理與否,對抑制自激和雜訊有很重要的關係,接地點的混亂是造成電子管放大器指標變劣的重要大原因。接地應本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安排。所謂大分散,就是身歷聲膽機各聲道多級放大器的各個接地點,不要集中在一點接地,而要分散開;所謂小集中,就是同一級放大器電路中,電阻、電容等元件的接地點,都集中於一點接地。這樣可減少各聲道的各級放大器電路的電流,通過對地電阻產生降壓,而形成正回饋網路,導致互相干擾。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音響功率擴大機的維修方法及步驟詳細教學

引用

http://s90304a123.pixnet.net/blog/post/37324392 

1.打開機殼別通電左右主板看一遍

為了避免故障機通電造成二次損壞,維修時,不要先通電試機。打開機殼詳細查看一下左、右聲道主功率擴大機板,看是否有管子炸裂、電阻燒焦、保險絲燒黑等明顯損壞。

2.在電路靜態測量功率晶體是否有擊穿

如 果從表面上查看左、右主板無明顯損壞,可用指針式萬用表Rx1k擋在路測量大功率晶體的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是否有短路擊穿現象。NPN -側用黑表筆接集電極,紅表筆接發射極,PNP -側交換表筆測量。正常時應是阻值無限大,表針不擺動。如果機內電容還有存電,表針閃動後會回到原位。如果表針指示阻值為0Ω或阻值很小,說明功率晶體有 擊穿現象。一般只要一側功率晶體有擊穿,另一側功率晶體很可能也有擊穿。在路測量電晶體的三隻引腳之間的電阻是檢查電路的基本方法,從而不必拆下管子大體 判斷是否擊穿和開路。用MF47型萬用表Rx1擋在路測量大中小功率晶體的腳間電阻,正常管子測量結果如下:正向測量,大功率晶體Rbe≒12Ω、Rbc ≒12Ω、Rce=∞(不導通);中功率晶體Rbe≒15Ω、Rbc≒15Ω,、Rce=∞:小功率晶體Rbe≒20Ω,Rbc≒20Ω、Rce=∞;反向測量,均不導通。場效應功率晶體在路測量除漏極與源極反向測量內部二極管導通外,其餘各腳之間應均不導通。

3.所有大管無擊穿通電用耳聽其間

如 果經檢查沒有發現功率晶體有擊穿現象,可通電試機。開機後用心聽機內聲音,專業功率擴大機一般都設置有保護繼電器,而且是每個聲道一個,繼電器吸合時會發 出清脆的「叭嗒」聲。有兩次響聲說明兩個繼電器都已經吸合,兩路主功率擴大機電路基本正常,故障可能在外圍輸入與輸出保護電路。如果聽不出是兩個還是一個 繼電器有動作,可用手指按住繼電器後開機。繼電器吸合手指會有振動感。如果繼電器在延遲幾十秒後都不吸合,說明主功率擴大機電路有故障。

4.大管不會全擊穿射極電阻拆一端

如 果功率晶體有擊穿現象,而且所有管子測量結果都一樣。此時不要一個個都拆,因為一側的功率晶體全是並聯關係,只要有一個擊穿就會形成這樣的測量結果。在實 際維修中發現,一般都是個別管子擊穿。把所有功率晶體發射極的陶瓷電阻脫開一端,再測量集電極與發射極電阻,擊穿的管子就會暴露出來。這樣便可只拆除壞 管,省去功率晶體全部拆卸的麻煩和避免對印刷電路板的損壞。

5.查出壞管查周邊三腳外圍遭牽連

功 率晶體一旦擊穿,其三個極間就會完全導通,電源電壓直通輸出中點時必然要燒斷髮射極0.25Ω/5W的陶瓷電阻,如果該電阻沒被燒斷,就一定有別的地方出 現開路現象,如保險絲燒斷或印刷板的銅箔熔斷等。與功率晶體發射極相連的過流保護取樣放大管功率晶體擊穿,與基極連接的推動管擊穿,上下推動管發射極電阻 必然隨之燒斷。當上下推動管擊穿後,恆壓偏置管的損壞就很難避免。在G類放大電路中,輸出功率晶體的擊穿多發生在強信號輸出狀態,這時,高壓供電已經啟 動,作為高壓供電開關的功率晶體或場效應管將會與輸出功率晶體同時損壞。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擴大機特性比較

引用:

http://s90304a123.pixnet.net/blog/post/35654855 

最近擴大機的分類,名目可愈來愈多了,甚至有些擴大機製造廠商,對產品總喜歡強調具有 A、B 類可選擇輸出的裝置,早期大家比較熟悉的有 A 類及 B 類擴大機,而後相繼出現的有 C、D 兩類,最近我們又常聽到一種最新的 G 類擴大機出現,類似這些不同類型所代表的特別意義是什麼?他們除了表示各擴大機的電器工作情況不一樣以外還指示些什麼?以下介紹的方式, A、B、C、D、G 各類都具有獨立性的,讀者可單獨看,也可作為連續性來看,主要在使各位讀者能領略到各類的主要特性。
 
放大器的工作分類是由產生放大作用的主動裝置之電流導通的週期與輸入訊號週期之比較而決定,而在音頻放大電路里,根據電晶體的工作點不同主要可分為 A 類放大與 B 類放大,當然這也是指比較流行的二類放大,尤其 B 類廣用於功率輸出放大電路上,不過這裡還是按照 A、B、C 的順序,先談A類放大。


A 類放大

(1)A類失真低效率也低:

A類失真低效率也低
圖一


一般裝機或電路設計者,在設計低頻線路,尤其是功率放大時,總要先決定採用哪類放大,然後決定使用什麼編號晶體來擔任放大元件,而晶體的轉移特性曲線是否優 良,亦是決定晶體是否被採用的主要參考依據,現舉某一典型的中等功率晶體管的轉移特性曲線為例(如圖一),此轉移特性曲線即代表著輸入電壓 VBE 與輸出電流 Ic 之間的關係,如加在基極電路的直流偏壓為 900mV,那麼當疊加一峰值為 50mV 的訊號電壓於晶體管的基──射極結上時,由於圖一中輸入訊號(a)整個波形的振幅內,均工作在特性曲線的直線部份,因此引起的集極電流 Ic 的變化是完全與輸入波形相吻合,在輸入訊號為零時,集極靜態電流為110mA,如輸入的訊號為正弦波,集極電流的平均值仍等於 110mA,所以不論有無訊號輸入,由直流電源供給的電功率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典型的單端 A 類放大級的運用情況,由於 A 類操作的工作狀態均在特性曲線的直線部份,所以具有最低失真的優點;但由於需要加入偏壓,使工作點才能偏置在特性曲線的直線部份,如果想要求輸出集極電流 的振幅愈大,則須相應地提高靜態集極電流;而由於無訊號時,仍流過較大的靜態電流,所以 A 類放大的效率由直流功率轉換為交流功率是較低的。

全對稱a類推挽電路
圖二

在聲頻放大里為了經濟及提高功率輸出起見,一般實用的輸出級均接成推挽電路,及兩功率晶體管的輸出均接在同一負載上,如兩晶體管分別接入適當相位的訊號,那 麼負載上所獲取的功率,將分別由兩晶體管共同作所供給(如圖二)即為全對稱 A 類推挽放大級的電路,在簡圖顯示兩晶體管均接有適當的偏壓,以確保訊號的振幅均落在特性曲線的直線範圍內。在無訊號輸入時,兩晶體流過相同的靜態電流,所 以輸出端的中點電壓為零值,負載 RL 上也就沒有電流流過,亦即處於平衡狀態,因在兩晶體輸入端雖然接入相同的訊號,但在圖二中上面所安置的晶體管為 NPN,下面則為 PNP,故當輸入訊號為正半波時,顯然將使上面 NPN 晶體管或的較大正向偏壓導電作用加強, Ic 增加,促使 VCE 下降;對於下面 PNP 晶體管來說,由於訊號極性使其正向偏壓受到削弱,導電減少, VCE 增加,由此可見由於正半波訊號加入,雖然將引致一晶體導電加強,另一則削弱,但兩晶體的作用都是有使原來平衡的輸出端電位有上升的趨勢,即所謂一推一挽, 而輸出電壓的產生,即為由於兩晶體的合成作用形成不平衡狀況時發生,一般推挽電路的輸出功率其容量幾較單端放大級大一倍,同時具有更低諧波失真,所以這就 是為什麼差不多所有真空管或半導體擴大機,末級強放電路接採取推挽式。

(2)A 類放大的輸出諧波成分

A 類放大的輸出諧波成分
圖三


A 類放大器的主要特點就是諧波失真較小,如果我們由放大器的輸出諧波成分來比較,不難發現 A 類放大時較 B 類失真低(B 類下文將述及),現在我們不妨將放大器接在一失真度極低的音頻振盪器,那麼放大器的輸出波形主要的除了有與輸入相同的基波外,還含有其他高次諧波成分,這 視放大器的失真程度而定。現如將輸出波形的基波成分濾去,我們比較一下放大器的殘餘諧波成分,就可找出令人信服的根據,由圖三可以看到,A 類放大器的失真主要為二次及三次諧波,而 B 類放大器的失真則含有由高次奇數諧波所組的方波,我們都知道,偶數諧波在樂聲上是有關聯的,大部分的樂器連續存在大量的二次及四次諧波,否則音色就過於單 調,但奇數諧波和樂聲並沒有任何關聯,只是在極短時間出現在一些敲擊聲上。所以含有高次奇數諧波的方波失真,是非常難聽而刺耳的。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

導讀:對初學者很有幫助。這是電視機廠,功率擴大機廠,維修人員常用的。兩個燈泡邊的插座是帶開關作保護用,下面是常規插座。道理很簡單,串個燈泡就行...

安全的維修功率擴大機/利用燈泡代替保險私保護電路  

安全的維修功率擴大機/利用燈泡代替保險私保護電路  
製作時要安全很重要,110V市電不能外露

 

安全的維修功率擴大機/利用燈泡代替保險私保護電路 
左右分別插30W 50W烙鐵,燈泡40W,兩個燈泡的亮度不一樣

 

安全的維修功率擴大機/利用燈泡代替保險私保護電路 
把變壓器輸出短路

 

安全的維修功率擴大機/利用燈泡代替保險私保護電路 
燈泡很亮 (起到了保護作用)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理想的擴大機

轉自:音響駭客

辦音響雜誌二十幾年,見過與聽過與「拆過」的擴大機不計其數,各家雖各有千秋,但都離我的理想相差太遠,沒有一台符合我的要求的。

什麼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擴大機呢﹖

Power?大電流?亦或是全平衡輸出的擴大機﹖

當然都不是。

據我所知,擴大機的音質與輸出功率永遠是互相矛盾的,其實很多事物也都一樣,魚與熊掌是很難兼得的,不是嗎?

要好音質的擴大機,就不能兼有高輸出功率,因此唯有使用高效率喇叭,才能使用小功率的擴大機,獲得好音質。

為什麼輸出功率高就難獲得好音質呢?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uxman

曾德鈞

電子管在香港和廣東叫膽,在臺灣叫真空管,英文中叫VACUUM TUBETUBE.電子管發明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了,50年代末期後,隨著電晶體的出現,電子管的領地逐漸地縮小,幾乎被人忘記,在我國這種現象更是嚴重.由於能源政策的原因,電子管甚至曾被限制使用.也有對電晶體誇張的宣傳,使得電子管幾乎絕跡.要不是這些年被用在高級音響上,可能現在許多30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不知電子管是何物了. 最近這些年,音響中的電子管熱和我國的“金龍管”揚名海內外,極大地刺激了大陸發燒友對膽機和膽的興趣.但是許多朋友卻對其瞭解甚少,希望更多地瞭解一些有關的情況,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些我所知道的情況. 電子管的發明,要追溯到上一世紀的80年代.在那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改良白熾燈的過程中,意外地有一個發現,就是在燈泡裡再加入一隻電極,被通電加熱的燈絲會向加了電的電極放電,即在電極與燈絲回路裡產生電流.這個現象在我們中學的物理書上被稱為“愛迪生效應”.這個發現的重要作用,當時的愛迪生並沒有注意到,只是把它註冊了專利而已.到了本世紀初,英國的科學家J.A.Fleming(費萊明)把“愛迪生效應”加以發展成為二極體作為整流檢波用,並取名BulbValve.從此Fleming Bulb奠定了電子管的基礎.過了兩年,美國的Lee Do.Forest將一支另外的電極(Grid及柵極).放入了二極體裡.他們發現這種管子能檢波又能放大.從此電子管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1913,電子管第一次被用在再生接收機中.但電子管用在音響中始於何時,我還不能確切地說清.能查到的資料最早記載的是大約是在本世紀30年代初.那時美國的Western Electric公司發明了WE300A(即大名鼎鼎的300B前身).而美國的RCA公司則發明了2A3.在那時,這兩隻在現在仍閃著光芒的電子管便開始在音響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WE300A被用在該公司製造的WE86有聲電影擴音機中,2A3則裝在RCA公司的豪華型唱機-Electroller D22.由於WE300A是用在專業系統裡,而很少被人注意.2A3則用在家用系統裡,故被注視.在當時就開始有發燒友用2A3推挽做出有22瓦“大功率”放大器.在此之後,大約是1934年左右WE300A被改良為WE300B,這只管子在我國東面的扶桑之國-日本被稱為“夢幻之球”。許多發燒友對它如癡如醉。認為它的音色無法被超越(從我自己裝的2A3211845等中也體會到這一點)。WE300B大約是在70年代後期才停產的,這只管在英國和日本均有類似規格出品,英國產的型號叫4300B。 本世紀的20年代到60年代,可以說是電子管的鼎盛時期,從20年代開始,為了改善三極管的高頻特性,逐步發展出了四極管、五極管,還有許多專用管和超高頻大功率管。如磁控管、微波管、金屬陶瓷管,這類管子至今還主宰這一領域。我們音訊用的許多電子管基本上在本世紀的4050年代前後均已誕生。當然那時並沒有有目地生產音響專用電子管。電子管被大量用在音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事。那時許多戰後閒置多餘的物資(包括電子管)大量湧入市場,許多發燒友有條件自製擴音機,並發表大量應用文章。當時用得較多和反映較好的電子管有:6V66L6G6F6807805811813826829845211等等。第一部Hi-Fi擴音機出現是以在1947年誕生的“Williamson”(威廉遜)放大器為標誌的。在1948年 轉的密紋唱片誕生,提供了高保真信號源,這又進一步刺激了Hi-Fi擴音機的發展.在此前後,英國的G.E.C公司出現了由6L6807改進而來的KT66.PHILIPS公司生產了EL34.繼而G.E.C公司又推出了KT77KT88。美國的G.E公司也相應地推出了6550.這些管子並沒有明確地專門為音響而開發,多為儀器而用.70年代,日本的NEC公司卻受日本的LUXMAN的委託開發了幾款音訊專用的電子管.8045G50CA10等,8045G是一個奇特的管子,它聲音奇好,但壽命奇短。50CA10的燈絲電壓為50V(日本電源電壓為100伏,兩隻串聯就可以省去變壓器燈絲繞組)。該管實為束射四極管,但在內部接成三極管。在70年代除了日本有這一逆潮流之作外,整個世界電子管生產均處於低潮。這時許多電子管廠家

紛紛減產、停產或下馬。 隨著電子管音響在80年代初的重新復活。市場、廠家對電子管的需求量又開始加大,這時在歐美幾乎已沒有工廠生產電子管了,即便還有個別的在生產,但價格居高不小。於是有些精明的電子管經銷商開始來我國尋找貨源。我國的長沙曙光電子管廠是從83年後開始接單生產音訊用電子管的。在此之前該廠大量生產的型號有6V66P6P)、6L6G(6P3P)807(FU-7)805(FU-5)等。還有一些姆指管如6N26K4和電視管如6P13P等。因此,該廠在生產功率管上有著較多的生產經驗。該廠生產的第一支音響管是EL34。在此之後相繼又開發和生產了KT8865506L6GC50CA102A321184550CA106336A等等,近一兩年又開發生產了KT100300B等一大批音訊用功率管,還有5U4G5AR4音訊整流用管。而我國的北京電子管廠的二分廠也根據國外市場需要修改和調整了原設計,開發生產了音訊專用的姆指管。如:12AX7A12AT712AU76DJ86GH8EF86EL84等。從此,我國便成了一個音響專用電子管生產大國。這無疑給我國發燒友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能用較低的價錢買品質優異的電子管。舉例來說,KT88在香港約需250元港幣一支(約合300元人民幣),而在國內只需約100元人民幣左右即可買到。 我國生產的電子管音質音色較其它國家生產的同類管子要好(特別是功率管),甚至超過原廠生產的,原因除了材料上有所區別外,與結構上有所不同也有關。如我國產的KT88在指標上與原廠的幾乎一樣(最大屏壓略低),但在外形尺寸和內部結構與原設計均有所不同,原廠KT88外形尺寸比我們國產的要大一些,而國產的6550的外形尺寸與原廠一樣,內部結構相差甚遠。原廠的6550的參數與KT88基本相同,而最高屏極電壓則要低150V。音質和音色也遜於KT88。而我們國產的6550則不同,我國的6550實際上與我國產的KT88實際上是同一管芯,只是玻殼形狀不同。所以我國的6550是全面勝出原廠的6550。根據我自己使用經驗和曙光廠專家介紹,實際上我國的6550各種性能還優於我國的KT88,雖然管芯相同,但由於玻殼形狀不同,造成了玻殼封口溫度不同。6550的形狀有利於在較低的溫度下封口,封口溫度更比KT88低差不多100℃。所以6550內部的氧化情況要輕得多,這樣帶來了6550在穩定性、一致性和良品率均優於KT88。當然KT88篩選嚴一些也是不錯的。現在KT88的名氣大於6550,只不過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我覺得國內的發燒友對此應有一些瞭解。 目前我國生產的電子管在國內打“曙光牌”和“北京牌”,在國外打得較多的牌子是由英國P.M公司經銷“金龍牌”(Golden Dragon)和美國“金航牌”(Gold Aero.“金龍牌”幾乎是我國產的管子,而“金航牌”只有一小部分,還有一些公司則以打標或不打標的方式在經銷。目前除了我國在生產電子管以外,東歐的幾個國家也於80年代末開始生產音訊用電子管。計有捷克、前南斯拉夫和前蘇聯,他們的加盟,對我國的電子管生產衝擊較大。儘管前面提到我國的電子管音色較好,但品質問題較多,再說他們的地理位置也較我們有利。目前這些國家已開發生產了許多音訊用電子管,如:58816L6GC的高級品)、EL34LKT77KT90KT99KT90實為同一支管子,只是管基座略有差別),5AR4等等。最近有傳聞,荷蘭的電子管老牌廠家PHILIPS公司也將加盟於這一行列。屆時,世界電子管市場將更加熱鬧。這無疑對我們發燒友來說又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我國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子管市場,也在不斷地改進,同時在提高產品品質上和開發新品種上下功夫。KT100是在KT90KT99)的背景下產生的,它以KT88為基礎,在使用材料上作了許多改進,例如陽極材料由鐵基敷鉛鎳改為銅基,改進後的管子在指標上和音質音色上均有較大的提高。例如最大陽極功率由42W提高到48W,近期又開發生產了6L6GCWB(類似5881)、EL34C等等。另有消息說,我國的一批專家正雲集在國內的某個秘密地方,正在開發一批新的電子管。我們就靜心等候好消息吧,他們的目標是想重振我國的電子管雄風,我祝他們早日成功。在這方面,我個人也有興趣加入這一行列,前不久我已在有關廠家的配合下開發了一種性能更好的211,近期又投

入了12BH76AN8的開發工作。 前面談了許多電子管的過去與現狀,下面講講膽機中所有的膽。膽機與晶體機一樣,有前置放大器、後級放大器和合併式放大器之分.在前置中,電子管的主要作用是電壓放大,因此要求管子有較大的放大倍數和較小的噪音,特別是含有唱頭放大器的前置就更是如此。早些年多用五極管(如EF866AU6和高µ低噪管如12AX7AECC83)現在一般不再用五極管而多用12AX7A12AT76DJ8ECC88)等。但也有用6SL712AU7的,不過12AU7一般只用在前置的輸出級.純後級和不帶前前級的合併機在電路結構上基本相同,一般有緩衝級、電壓放大級、倒相級(對推挽而言),推動級和末級(強放級)。目前一般機器有緩衝級的不多見,多數不用,在名機中Marantz9有一級緩衝級,所用的管子是6DJ8。電壓放大級一般要求較大的電壓放大倍數,同時還需根據整機的負反饋大小考慮選用什麼樣的管子,在這裡,對管子噪音要求不如前前級高,在這一級一般用高µ、中µ管,常用的有12AX7A12AT76DJ86SL7。也有用五極管作三極管接法用在此的。常用的有EF866267)也有用中低µ管的,如12AU76SN7,這時多為無負反饋和低回饋機選用.例如JadisJA-30的電壓放大級用的就是12AU7,對推挽機而言,在電壓放大級後還需一級倒相級.這一級多用中、低µ管,如12AU76DJ86SN76FQ7/6CG712BH75687等等。也有少數用中高µ管的,如12AT712AX7(如JadisJA-30就是12AX7A的)。對一些輸出功率較大的機(一般推挽機超過70W)或末級的輸入阻抗較低的,往往還需一級推動級用陰級輸出用,這一級多用低µ、低內阻管,常用的有12BH756876FQ76CG76SN7等。12AU76DJ8也有應用,但效果不如前幾種管子。這一級對所用管子的功率也有所要求,希望大一些為好。上面所分別談的這幾級是一種較標準的電路,但也有許多習慣用法。如用一支管子擔任所有的前級的工作,如用1WE310A6SJ76BA6五極管推300B作單管甲類工作。用一支複合管或孿生管擔任前級工作,例如用112BH71300B,用16BM8211,用15687845作單管甲類工作。在AB類推挽中也有這樣的典型例子,像歷史名器Dynaco MK II16AN8推一對6550Dynaco70則用17199推一對EL34。即用複合管中的五極管部分作電壓放大,而三極管部分接成P-K分割倒相兼推動用。這種接法的整機輸出功率一般不會超過50W。當推動功率要求較大時,也有用EL84EL346L6GC6V6接成三極管作推動用。末級所用的管子較多,目前最常用的有:KT88KT1006550KT90KT99)、EL342A3300B211EL84807等。一般KT886550EL34EL842A3807基本上用於推挽工作(300B也有),也有多管並聯推挽的,而300B211則多用在單管甲類電路中。還有許多在音訊中很靚聲的管子,由於種種原因用得不多,如6L6GC8456GB8KT66KT7750CA10等,也有一些早些年發燒友中用過而未在商品機中採用的,如811813826829DA30DA100PX25EL1562E22等等(829在國內發燒友中較流行),在末級選管上一般要根據功率的大小,對音質音色的要求和手頭能拿到的管子去考慮,如果是自己玩,原則上什麼管都可用,如果是商業用機就應注意選用較流行的型號,這樣的機器才能“國際化”,原因很簡單,一是管子替換容易,二是給發燒友一個“玩機”的機會。電子管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廠家生產的相同型號的電子管,有一些微小的音質音色差別,發燒友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換適合自己口味的管子。這樣一來方便發燒友,同時也給發燒友提供了一個自己玩的機會。我國有些型號的電子管,在音響上也有不錯的表現,如6N16N36N66C36F16F26C196C16等就是由於上述原因很少被商品機採用。 上面談到的是有輸出變壓器的膽機,在無輸出變壓器的OCLOTL膽機中對末級管的要求則主要是內阻低和一致性好。這類管子有6336A60806AS7G(相當於6N5P6N13P),還有國產的6C19這些管子的內阻都較低,但是一致性還是要挑選後才能達到要求。關於OTLOCL膽機這裡多說幾句我個人的意見。縱觀膽機的歷史,採用這種電路結構的歷史

名器很少,而現代膽機幾乎沒有。為什麼這種電路既然能省去膽機的咽喉部件——輸出變壓器,而為什麼沒有獲得大量應用呢?我想有這麼幾種原因。第一,膽機既是受制於輸出變壓器,但也得利於變壓器,無輸出變壓器的膽機與有輸出變壓器的膽機在音質音色上相差很遠。無輸出變壓器的膽機的“膽味”就很特別,喜歡的人很少,再說現代輸出變壓器的頻響已不再是大問題,例如日本的TANGO牌、TAMRADIO牌、國產的金牛牌輸出變壓器的頻響都已達到5Hz-100KHz±3dB.第二,無輸出變壓器的膽機與音箱匹配不易。OCLOTL電路適宜于匹配高阻喇叭,最好在16Ω以上,就不太適宜。第三,穩定工作和調試不易,穩定工作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現在一對稍好的音箱都要幾千元人民幣,我想誰都不願讓自己心愛的音箱去接上一台不穩定的機器工作。我想這些原因可能是無輸出變壓器的膽機不易推廣的原因。 整流用膽現在一般多用5U4G(國產型號)5Z3P5AR4,其它型號現在用得較少。採用電子管整流的膽機在音質音色上與晶體二極管整流的膽機有些區別。就是“膽味”更濃一些。穩壓、穩流電子管現在除了少數機尚在用採用外,多數已不再用,而改用電晶體,這方面就不多談了。 下面再談一些電子管使用方面的情況。一些初入門的發燒朋友對電子管不瞭解,患有“恐膽症”。一怕電子管會爆炸,二怕電子管有高壓,三怕電子管壽命短。也有的認為電子管不如電晶體。實際上這些朋友對電子管瞭解不夠。電子管自己不會爆炸,最多在使用不當時會裂縫,如在使用中受到強烈地衝擊,或是液體掉在正在使用的電子管上。在裝制膽機過程中應注意高壓,但對膽機高壓使用者一般不必擔心,膽機的設計者一般都比較注意高壓的處理。電子管除了少數型號管子的高壓是在管頂引入的(如807805),其餘均在底部,在頂部引入的均有安全措施,所以使用者可以完全放心。關於電子管的壽命,早些年是從軍用標準上建立的,那時的軍用標準要求極高,手冊上給出500小時或1000小時,是指在這個範圍內所有的管子所有的參數都保證不低於給出指標。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一般姆指管的壽命在1萬至2萬小時,大管子在2000小時以上,象300B這樣的管子用上5年、8年是不成問題的。另一方面電子管的可靠性極高,搞過荷能力、抗衝擊性是電晶體不能比的。電晶體在萬分之一秒內就可能壞,而電子管在惡劣的環境下35分鐘內是一下子壞不了的。正因這樣,晶體機需要保護的電路一大堆,而膽機幾乎不用。這是許多發燒友所不瞭解的。認為電子管落後於時代,不如電晶體的朋友,這畢竟是少數。在現今時代,電子管機仍能風行世界,而且與晶體機在Hi-end市場上平分秋色這樣的事實就不必解釋這個問題。由於電子管穩定可靠,這使得膽機的電路比晶體機簡單得多,一台50W的雙聲道機器一般有8只電子管就足夠,而同樣一台晶體機沒有30只電晶體是不行的。還有膽機很容易不要負反饋即可穩定地工作,而晶體機就較難了。而一些對電子管有濃厚興趣的朋友看了上面的文章後,對要用些什麼電子管已基本瞭解,但如何判斷一個管子的好壞還需再提一下。一般來說,從外觀上只能判別一隻管子好壞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從電子管壁上的消氣劑亮斑來看,一隻可能是好的管子它的消氣劑亮斑應該是銀光一致的,不應該縮小變白,最好邊緣不要有七彩紋(有七彩紋的也不一定壞)。要真正判斷一隻管子的好壞,還是需要實際去使用,或用儀器去檢測。在國內最常見的測試儀是由上海儀器廠出的GS-5A型電子管測試儀。該儀器對測姆指管較合適,功率管只可測6V66L6G,而測KT88EL346550需自己另做測試卡片,但最大屏壓和簾柵壓只能是300V,因此該儀器在測試大管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該儀器只能測試靜態參數。早年國內有些單位進口一種英國AVO型電子管測試儀。該儀器對測功率管較合適,它的最大屏壓簾柵壓可達400V,除了可測靜態參數外,還可類比測試動態參數,有心的朋友不難收集到。我國早年還生產過一種GT-1型電子管特性曲線測試儀,該機可以直接測試電子管的特性曲線,但該儀器的最大測試屏壓和簾柵壓也只有300V,這使得該儀器的應用一樣受到限制。幾年前我自己用JT-1電晶體圖示儀改成過一部電子管曲線測試儀,最

大屏壓可到850V,簾柵壓可達550V,使用效果不錯(但是改動手術較大,建議一般不要去試)。用特性曲線測試儀挑選管子就方便多了。電子管在使用中只要注意它的各極電壓與設計值相符即可,主要是要注意柵極負壓,對於姆指管一般是自給柵偏壓,只要電路無誤,不會有什麼問題,而功率管則多為固定(外加)柵偏壓,一般在開機前讓柵偏壓最負(最大),開機後在監測屏流的基礎上再逐步減小負柵壓。另要注意,對於尚未老化過的新管,在調偏壓時,不要把屏流一下調到位。剛開始調到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即可,這是新管的陰極氧化物是慢慢才能啟動的,電子發射才逐步正常。還要注意的是燈絲電壓最好不要超過額定電壓的5%,超過10%時很易引起屏極發紅,在使用我們國產的KT886550時,陽極電壓最好不要超過500V,否則易引起管子的過早損壞。我想只要我們注意好這些問題,您就可以大膽地去動手實踐了。當然在使用過程中還須注意許多小問題,限於篇幅,就不多談了,有心的朋友自己在實踐會得到解決的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些從網路找到的一些真空管的介紹跟知識,非常有用給自己參考.

 

 

一切由電子開始談起

要說在前面的,筆者才疏學淺,雖然略知電路設計的基礎與原裡,但對於基礎電子學反而陌生,文中若有疏漏錯誤之處,尚請先進不吝指正。電子元件本來就是一項專精的電子物理學,利用材質以及結構上的特性,對電形成不同的反應。例如,利用兩片緊貼但不接觸的金屬 薄板,就可以形成電容;利用以矽為主的材質,經過適當的製程,就可以變成半導體如二極體、電晶體以及IC等;將銅線以絕緣漆封裝形成漆包線,將漆包線捲起來就形成電感、加入鐵芯則成為變壓器、併接在一起就是李玆線。還有其他諸多電子元件,其實都是架構在基礎物理現象上的精巧設計。

真空管的發明就與盤尼西林以及輪胎的發現一樣具有戲劇性:在實驗室中靠近窗戶幾個未清洗的實驗皿,不經意從窗外飄來一些黴菌落在實驗皿上,科學家驚訝的發現某些落入實驗皿中的黴菌,可以抑制壞菌的擴散與成長,加以實驗分析之後這種黴菌就成為了有效且使用廣泛的抗生素之一;同樣也發生在實驗室中的情景,正在研究橡膠的實驗中,不經意打破裝在玻璃杯裡的硫黃,倒入融化的橡膠液體中,凝固後橡膠變成了堅硬且頗富韌性的材質。真空管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做幾片金屬板封裝在抽真空的玻璃瓶裡進行實驗的,它的發展與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一段故事。

電流與電子流動的方向恰巧相反

在此之前試問一個小問題:電路分析上「電流」的方向與實際上「電子」流動的方向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電流與電子流的方向是恰巧相反的。過去的科學家無法觀察電子流動的方向,於是統一說法,將電池的某一極設定為正極,其電壓為正電壓,電流由正極流至負極而形成一個封閉的迴路。由於大家統一說法與作法,因此多年來並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之事,直到了近代科學家有了更精良的設備,觀察之後遂推翻了之前的說法:「原來電子是由電池的負端流出來的」!(換言之,電子是從擴大機的喇叭負端流出,而從喇叭正端回流的)

身為使用者並不需要在意何者為真,只要按照科學家的結論行事就可以了。說這一段就是因為當初愛迪生發明燈泡之後,發現他生產的燈泡燈絲老是從正極端燒斷,於是進一步實驗在燈泡中加入一塊小金屬板,點燈之後將金屬板連接電表,分別施以正電壓以及負電壓,觀察電流的情形。

對於當時的科學而言,位於真空狀態下且不連接的金屬板,不論如何連接是不可能產生電流的,但怪事發生了,愛迪生發現某種物質(其實就是電子)會透過金屬板,會從電池的負極騰空「跳」到正極,此發現當然激起更大的實驗動機,此現象便稱為「愛迪生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質疑電流流動的方向,以及自由電子在空間中流動的現象。

horace p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